寫在前面

 

什麼?有沒有搞錯?竟然開始練習國中基測的作文題目?

是的,一點也沒錯。思想與寫作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而我們這些研習社會與人文思想之人,一不小心,就會將自己的讀者群鎖定在「蔑視寫作之內容、重視思想之形式」的科學社群,而枉顧自己的論述在常民的日常生活語境裡會有何扣聯。本文針對今年得國中基測作文題目做練習,正是要體會其中的難度。

除了在遙遠的青春期時學過的作文要訣,如起承轉合、如名言錦句,都一一派上用場之外,最擔憂的是,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對於本文中隱約透露的批判思想能有多少包容力,這恐怕就是極有風險的事情。如果真有一位國中生寫出如此作文,能受到幾位國文老師的欣賞?這可能涉及整個國文教育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脈絡,那就不是作者可以預料的了。


國中基測國文作文考題:逆境

 

所謂逆境,按照常人的語意,可以指涉一位或一群行動者,在行動中所遭遇的不利於目標達成的處境。但若仔細考究,一來它涉及行動者之外的客觀環境之阻礙,二來它涉及行動者自身對阻礙的知覺。針對前者,通常知難行易;針對後者,則是知易行難。

我們總會聽到人們在年節祝賀時講到「心想事成」,仔細剖析,這成語不是祝福別人「逃避逆境」,而是鼓勵他人「戰勝逆境」。何以故?因為真正對人有價值的目標,經常充滿了種種挑戰;至於那些缺乏價值的目標,往往顯得唾手可得,毫無逆境可言──因而也失去了追求的必要。正因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不是目標決定了逆境,而是逆境決定了目標,所謂的「愈挫愈勇」或是「物以稀為貴」,見證的就是這樣的道理。看來,逆境不但不會減少目標的價值,反而決定了目標的價值。

 然而,逆境並不只是對行動障礙的主觀知覺,還包括客觀存在的行動障礙──它經常獨立於行動者的意識能力之外,而無法被直接認識,唯有在跨越自己狹小的視野,看見社會結構的整體安排,才有機會辨認逆境,進而克服逆境。例如《菸害防治法》新規定生效以來,對於吸菸者而言,因所有公共場所禁菸而造成了生活習慣的阻礙。吸菸者可以選擇戒菸,或是在法律許可之處勉強維持吸菸習慣,以克服主觀知覺上的逆境。然而,經過深思,會發現在政治層面上,衛生署執行禁菸,並在每包菸抽取16.8元的菸稅及10元健康捐;至於經濟層面上,官股主導的臺灣菸酒公司卻又表裡不一地繼續販菸;而在社會層面上,又有接受國健局健康捐補助的反菸團體,在民間散布反菸運動的主流文化,使得每年以90%的健康捐補助健保支出的可議政令被正當化。當政治的強制、經濟的利益、社會的迷思三者交互結合,便可以正大光明的外貌掩護健保管理的無能,「不要健康、只要捐」,造成了吸菸行為的客觀逆境。這已不只是要求吸菸者個人茍且偷安、自求多福的主觀適應可以解決,甚至已不只是吸菸者的問題,而是攸關全體公民的健康照顧這就必須藉由檢討與批判客觀制度才能克服──此時此刻,對於全民而言,再也沒有主觀的解脫,唯有同心協力,謀求集體的改變:要求禁售並改革健保,否則就只能開放合理規定的吸菸場所。

 逆境,不只反映了行動的挫折,更是決定了行動的價值;逆境,不只來自個人的主觀感受,更來自社會的客觀制度──特別是針對此種逆境,決不能以隨遇而安、逆來順受的個人調適來因應,而是要看清社會結構的限制與條件,才能為個人行動鎖定真正有效的目標,為集體生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寫在後面

 

第一段,引用Max Weber之「詮釋社會學」的方法論,在詮釋何謂「逆境」之時,將主觀意義與客觀意義區別開來。由於其方法論具有過度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因而佐以Alfred Schutz之見解,以常人共享的語義作為認識論之基礎。

第二段,引用Georg Simmel在《貨幣的哲學》所提出的價值概念,以指出乍看具有負面意涵的逆境,反能使得行動的目標更為可貴。

第三段,引用C. W. Mills的「社會學的想像」,以《菸害防治法》為例,示範如何將個人煩惱和公共議題加以銜接。

第四段,引用Anthony 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將結構不只看作限制,還看作是行動之所以可能的條件,進而為社會學的實踐奠定基礎。

在遍覽社會思想之後的各位何妨試試?您們在面對如此基本的青春期作文題目時,是否還引得出《四書》或《五經》出來?這就是社會思想已悄悄成為您思考的一部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thovamp 的頭像
    athovamp

    玉山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