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每天,我們都在不斷的錯過。擦肩而過還來不及認識的那些人,拿起又放下、始終讀不完的那些書,雙眼掃過卻未留心的、架上那些陌生卻可能很對tone的音樂,存放在硬碟裡、最後因為時間過去而不再想起遂刪去的影片……是因為害怕錯過,我們才總是焦慮,在街上來回巡視那些新出爐的商品,訂閱各種電子報,提醒自己各項新知細目,是這樣子的嗎?然後,為了迎向更多未知,我們加速著告別那些曾經如此愛不釋手,曾經那樣熟悉的人事,義無反顧的戒除那些習慣愛好……這是我們所期盼的嗎?
閱讀張惠菁的起點,「告別」,在幾年後的台北捷運地下街拾回家。坐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中,握著一隻為了筆記心中的波濤洶湧而買下的黑筆,翻開扉頁記下這段話。這幾年來越來越焦慮於資訊爆炸,不管是書籍或專輯,開始大量的聽取閱讀,西洋歌越聽越多,獨立音樂是個連來連去不斷擴張的圈、聽了這個又認識其他,原文書一本本買進、堆疊在架上,開始讀日本推理……終於有一天什麼音符都聽不進去,什麼故事情節都進入不了,困坐在紙頁音海中,什麼也做不了。
於是開始找出那些讀過三遍以上的小說,翻開那標記起來、念過幾十遍還是悸動不已的詩句,打開快被翻爛的歌詞本、把有著些微磨損但不到干擾旋律的CD放進音響裡。想念那些日子裡,珍重的拆封一本新書,像讀著遠方朋友來信般一字一句細細摸索,不貪快不跳行的讀。想起那個趁著補習的空檔,踅入一家唱片行找尋心心念念的那張蘇打綠單曲,反覆聆聽同一首歌,把歌詞抄進信紙裡壓在桌墊下偷偷背誦。
是賴香吟說的,「身邊書還是一樣的多,甚至比以前更多,但我好像忽然認得了方向,像推開咖啡館的門,很快知道約好等候你的那個人是誰。漸漸覺得讀書是在解開自我的秘密,……現在,我走到這裡,打開等候我的書,像走失很久的同伴,總算找到彼此,也像綿延時空裡原來有那樣一個人,就在那裡,等著你回去找他。」書還是一本一本的從書店與圖書館搬回家,新鮮的嗓音還是一個個的認識上癮,不用再害怕會流失怎樣的感動,也毋須再擔憂會錯過怎樣的合拍,不管是命運或緣分讓我開始翻起這本小說、聽起這張專輯,不管我是喜新還是戀舊的,我只要知道,永遠有個地方、有個人,會在這茫茫人海中等我,我們也許隔著幾千里遠的距離、幾百年遠的時間,但只要悸動了就不會錯,他/她們就是我在這亂世中最安穩的歸屬感。
Ps.許久沒寫生活的片段了,這篇文字其實是去年的舊稿,在熱鬧的台北捷運地下街構思,今天坐在安靜的秋日午後裡完成,也許不是我當初所想像的面貌,當時的心情和想法也早已遺落,但終於能將懸念已久的文章收尾了,也算是了了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