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會系?那是做社工服務的嗎?」這句話是我在大二前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不論是親朋好友、外系的朋友,總是喜歡問別人在做什麼、學什麼、以後能幹什麼。我想念研究所以後應該還是會聽到這幾個疑問句。社會學是什麼?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我相信各位以後就會去追尋這個答案。不過,當你想要進入社會學時,請記住,這絕對不是一個天堂,而是一個必須自得其樂的地獄。因為社會學能看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知道別人不了解的知識,你眼中的社會,社會學將其完全倒轉。我曾經聽有人說:「知識是一種罪惡,會讓人從天堂掉入地獄。」對我而言,這句話用來形容社會學是再貼切不過了。不過我還是進入了這個地獄,而且還不斷地在其中尋找娛樂度日。

 

  我是本科系生,接觸社會學只是一種偶然,我就讀一所私立大學,遇到了我的社會學啟蒙導師,就某方面來說,的確比非本科系學生幸運很多。我不會在意自己是念私立學校,以前甚至會試著去批評國立大學的社會學系,不過現在想想,那還是掉進了國立與私立的區別中,給各位想要進入社會相關所的朋友一句話:社會學所沒有優與劣的差異,資源基本上,也是可以共用的,重點是進入之後「做什麼」最重要。有人可能認為我沒資格說這句話,不過我也曾經因為身為私立學校的社會系學生,在社會學年會上發問被人白眼,在讀書會被別人看輕過。後來我上了社會與文化所,得知消息的那一刻,當然有所喜悅,但也只有十分鐘。有許多人會在意名校與否,我以前也會在意,但是,不要把這種虛假的事物帶進社會學了,那只會讓你活在一個比地獄還悲慘的處所。

 

  講了一堆廢話,現在進入重點。的確,台灣的體制與歐洲社會學體制不同,考試還是主要的道路,陳老師的社會學課程,我相信,一定有些社會系的學生批評這是「再生產」的一種行為,沒錯,這是知識的再生產,但是,只有在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你才會知道自由討論的美好;只有被體制逼得痛苦萬分,你才會知道如何看到體制的整體面貌;只有處在緊繃的考前時刻,才會知道愉悅的討論時光。

 

  進入交大社文所,我承認機緣與運氣有很大的成分,推甄的筆試題目,我曾經念過關於政治理論的相關文章(我以Chantal Mouffe作答第一題),不過,這也顯示一件事:閱讀量很重要,並不是說我念很多,而是我沒有念很少。社文所是一個充滿各式各樣學派與領域的研究所,不只有傳統的社會學領域,他還包含哲學、政治哲學、文化、語言等等。基本上就是社會思想。想念此一領域最快樂的地方是:你可以在三年的求學生涯選擇自己最擅長、喜愛的一個領域。最痛苦的地方是:你必須都要接觸,強迫自己思考自己不喜歡的領域。

 

  關於此所的甄試與準備,我建議的是思考與時間,社文所是要考生展現個人的思考潛力,考題以文章評論為主,當你學習了一些理論後,可以試著去看看文學與哲學的文章,以你的思考基準去面對那些文字,而這樣的技能需要時間的累積,另一方面,時間是用來準備一份作品,作品可以是評論、研究計畫、學士論文之類等等。它必須是你透過思考的沉澱,不斷修改的成品,思考是每個社會相關系必須的工具,但是,社會與文化所需要的,不只是學派間的比較,更要有那種經過理論研讀而產生的自我想法,不論那個想法正確與否,只要論述完整都可以。

 

  最後建議社會系學弟妹,你們可能覺得補習班是知識再生產的場所,那你可能不知道,社會學補習班還是可以對話的,我在上課時,不只是在聽講,更是不斷地與課堂內容對話、辯論、思考與懷疑,社會學是一個思想的世界,並不會侷限於哪間教室,說補習班會讓人喪失思考,只是個藉口,想逃避大量思考的借口罷了。我的論文老師曾經給我一句話:「想要透過社會學了解一切,必須拋棄你舊有的全部觀點,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重點是思考而非場所。此外,建議正在補習班的朋友,知識像是一個天秤,當思考過多,閱讀不足時,思考無法表達清楚;當思考時間過少,閱讀量過多時,就會導致思考的空洞。我知道這個天秤不可能完全平衡,但絕不能過於倒向一方,最後,為有志就讀社會學領域的同學們勉勵。

 

關於參考學者

P.Bourdieu

J.Baudrillard等後現代學者(只要大略知情即可,進入研究所有很多時間給你研究)

J. C. Alexander and S. Seidman    文化與社會   立緒出版

裡面有各位社會學者的文化研究

C.Greetz的巴里島鬥雞研究(文化的解釋一書) 

文化的思考訓練入門

E. Goffman二手詮釋與陳老師的講解

有助於文化理論的訓練

以及交大社文所教授們的推薦書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thovamp 的頭像
    athovamp

    玉山銀行

    athova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